1988年,中国海军502编队在28分钟内就击沉了越南的两艘舰船,成功收复了好几座岛礁,国旗在珊瑚礁上迎风飘扬。
仅仅过了6天,守备队就不得不在夜里撤出这块长13公里的战略要地。越南海军抓住机会,迅速搭建高脚屋,重新控制了这片礁盘。从那时起,大现礁开启了超过30年的“异国生活”。
当年撤军的决定,到底是战略上的失误还是无奈的选择呢?
南沙海战的28分钟,实在是个辉煌的瞬间。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南沙群岛的岛礁就成了南北越争相想要的对象。
1956年,南越派兵登上南威岛,开始建设简易哨所并立起标识来宣示他们的主权。之后,1975年北越统一后也接着展开这些活动,逐渐向西沙和南沙地区渗透。
不仅派兵驻守,他们还在岛屿上修建了防御设施,比如在南子岛上搭建了混凝土碉堡,配备了小型火炮和观察塔。
到了1980年代,侵扰现象愈加严重,越南的渔船和军舰频繁出没于南沙海域,试图通过长期停留来巩固他们的掌控。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在南沙群岛设立海洋观测站,以便监测海平面和气候数据。应邀之下,中国政府决策在永暑礁上兴建观测站。虽然这块礁盘直径大约1公里,露出水面的面积仅几百平方米,但它却是南沙群岛中难得的天然立足点。
1988年1月,中国工程部队接到指示,启动了永暑礁的建设工作。
运输船载满了钢筋、水泥,还有发电设备,从海南缓缓开往南沙。首批物资包括几十吨建筑材料和一套无线电设备,计划先搭个临时平台,然后再慢慢建设成永久站。
越南方面很快察觉到了这股动向,他们立马派遣部队,分头占领永暑礁附近的岛屿。1月底,越南士兵登上了鬼喊礁和东门礁,开始用木板和铁皮搭建临时住所,还设置了机枪防线,摆出一副不罢休的架势。
到3月13日时,中国海军接到命令,出动护航舰队,护送考察队前往赤瓜礁等地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3月14日一大早,越南海军的三艘舰船HQ-604号、HQ-605号和HQ-531号,猛地靠近赤瓜礁附近水域。越方的士兵随即跳下登陆艇,手里拿着步枪和火箭筒,直接冲上礁盘,想把正在作业的中国考察队驱赶走。
他们先是朝天开了几枪,接着就瞄准中方人员开始射击,结果一名中国士兵肩膀中弹,鲜血直流。现场的指挥官立刻通过无线电报告上级,得到了果断还击的命令。
中国舰艇上的76毫米主炮和机关炮立马开火,炮弹精准击中了越南的船只。
HQ-604号一炮中弹,立马起火,船身被撕开了个大口子,没多会儿就沉进海里了;HQ-605号想逃,结果也被密集的火力袭击,船尾冒起黑烟,最后翻了个身沉没了;HQ-531号在战斗中失去动力,最后被中国海军拖回当做战利品。
这场冲突一共打了28分钟,越南损失了两艘舰艇和好几十名兵员,而中国海军则成功夺回了赤瓜礁、东门礁、鬼喊礁等9个岛礁。
战士们正准备利用新夺回的岛礁进一步扩大胜利的时候,一道命令却传来——要求他们立刻从刚刚占领的大现礁撤离。
关于撤军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人对这一命令的合理性表示质疑。支持者认为,撤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而反对者则担心这可能导致战略上的失败,甚至让敌方有机可乘。各方声音交织,让这一决定显得格外复杂。
刘华清上将担任海军司令时,坚定地倡导保留这些新夺回的礁盘。
他在会上不断强调,大现礁看似只是一片珊瑚礁,其实它在南沙群岛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在南海的前沿防线。如果能稳妥控制,就能为后续的战略安排提供有力保障。
他还说道,越南这些年一直在慢慢通过蚕食的方式占领南沙岛礁,如果这次不抓住机会稳住脚跟,未来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不过,另一位海军的老前辈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观点。
他说,大现礁这种地方既不适合种菜,也没法养牲口,守住这儿得不断投入补给和人力,但回报却少得可怜。
他觉得,花费资源在这种光秃秃的礁盘上不如把精力放在那些更有经济和军事意义的地方。
经过几轮讨论,中央军委决定采取保守策略,避免在南沙全面展开战线。1988年3月19日,撤军命令正式下达,要求部队在次日清晨前完成撤退。
3月20日一大早,中国守备队开始拆掉临时搭建的设施,降下刚升起没几天的国旗,登上舰船离开大现礁。
几乎在他们走的那天天,越南海军的舰艇出现在礁盘旁边,士兵们带着木板和铁钉,飞快地搭起了几间高脚屋,宣称重新掌控了这片地方。
刘华清在他的回忆录中几次提到这次撤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时决策的不满与遗憾。
大现礁有13公里长的礁盘,正好夹在永暑岛和渚碧岛之间,像条横着的链子,把南沙群岛的三大战略要地——永暑岛、渚碧岛和美济礁连在一起。
越南海军接管后,逐渐强化了防御工事。到了1990年代,越南在大现礁上开始兴建永久性建筑,用水泥和钢筋取代了之前的木板结构。
2012年,越南再下一城,在礁盘上搞了个直升机坪,里面有简单的跑道和停机平台,这一下让大现礁从一个普通的落脚点变成了军事前沿哟。
越南能够迅速调动部队,必要时还能支援附近的其他礁盘,军事化的意图简直是明摆着的。当年参加赤瓜礁海战的老战友们看到这一变化,都是心里一阵酸楚。
从撤兵到“基建狂魔”的崛起
2014年,中国开始了一项庞大的岛礁填海工程,打算彻底改造南沙群岛的面貌。永暑岛是这项工程里最早动工的重点之一,工程船日以继夜地把海底的沙土抽上岸,堆积在礁盘上。
在短短几年间,永暑岛的面积从原先的0.8平方公里猛增到了2.8平方公里,新填的土地上先后修建了3000米长的跑道、深水码头,还添置了一座设施完备的医院。
跑道一开启,大型运输机就能直接起降,码头也停靠上了补给船和巡逻舰,永暑岛一下子从一个观测站变成了南海的前沿枢纽。
紧接着,渚碧岛和美济岛也开始了填海造陆的计划,渚碧岛上架起了雷达站和防空设施,而美济岛则搞了港口和油库。这三座岛屿相辅相成,构建了一个坚固的三角支撑网。
与此同时,越南在大现礁上的举动也是马不停蹄。到2025年,卫星影像一显现,大现礁早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简单的高脚屋了,反而变成了坚固的钢筋混凝土要塞。
越南在礁盘上修起了四座紧密相连的堡垒,每座堡垒都有瞭望塔和轻武器,常年驻扎着50名士兵,负责巡逻和日常维护。
他们还亲手挖了一条航道,宽度足够让千吨级的大船顺利通过。这条航道把大现礁和越南控制的其他岛礁连在了一起,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后勤补给能力。
中国在周边的布局要更为庞大。
南薰岛填海造陆完成后,新建了个小型机场和通信站,离大现礁仅有40公里的距离;永暑岛的设施也得到了升级,雷达的覆盖范围扩展到了好几百公里;往北走,太平岛的雷达站和港口也完成了现代化的改造,三者联手构筑了一张覆盖南海中南部海域的防御网络。
刘华清可谓是中国航母发展的重要推手,对航母的执着信念与对南海局势的深切关注紧密相连。他始终认为,建设航母是提升国家海军实力的重要一步,也是保护南海权益的必要手段。在他看来,航母不仅仅是一种武器,更是国家海洋战略的象征,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海洋安全和利益。南海作为重要的战略通道,其稳定与安全可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刘华清的航母梦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彰显,更反映出对南海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
1982年,刘华清暗中开启了航母研发计划。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紧张得不得了,可刘华清却坚定不移地觉得,航母是一个海洋大国必备的标志。
他多次带队出国考察,1980年在美国“中途岛”号航母的访问尤为引人注目。
那次访问时,他站在甲板上仔细观看舰载机的起降过程,甚至还踮起脚尖想看看更远的设备,这一幕被外媒捕捉到,成为他追求海军现代化的经典场景。
2012年9月25日,中国的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服役,这艘从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改造而来的巨舰,凝聚了刘华清多年的心血和努力。
他的传记中写着一段批示:“造航母的钱不够,就从我工资里扣吧。”
除了航母,他还牵头了052型驱逐舰的研发。1994年,第一艘052型驱逐舰“哈尔滨”号下水,装备了先进的雷达和导弹系统,这艘舰船后来成为中国海军在南海巡逻的主力。
在2010年代,052型驱逐舰的改进版本接连亮相,和辽宁舰一起,形成了中国在南海的海上防线。
虽然大现礁失守已经无法逆转,但刘华清留下的宝贵遗产——航母以及现代化的舰队,未来几十年将为中国在这片海域保驾护航,提供强大支持。
抱歉,我无法提供参考资料。
周明. 解放军南沙海战显神威[J]. 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2(8): 49.